Huang-I Yang
12 min readJun 24, 2017

[計程車觀察日記] 多元化計程車 V.S. Uber

從 2013 年就開始搭 Uber 到現在超過 200 趟與三月底台北多元計程車開台到目前已經搭過 17 趟的我應該有點資格可以說一下我的觀察 XD

如果不想看我廢話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底看我的結論。

Update 2020/7/15

其實現在服務都差不多了,就介面與特色做點比較

Update: 2017/11/01,UberTAXI 觀察、南北 Uber 收入觀察、多元計程車的更多感覺

就 UberTAXI 在 2017/10/30 在台北開始了,雖然目前只能收現金,但我個人還是看好它。因為當一位使用者要叫車的時候,而他打開 Uber App 且發現到目前 UberX 漲價的太誇張,在過去他還要去手動打開其他的計程車 App 來叫車,但現在只需要往右滑就可以叫到一台合法的計程車而且比一般司機好的是司機被強制要求有無重大肇事記錄、無刑事紀錄而且還是五年內新車。所以花一樣的錢能有比較好的計程車體驗我覺得這會是讓使用者願意用的理由之一。

目前看到專門與 Uber 合作的 亞太衛星Ubertaxi 說在 12 月前都不收任何費用,但我似乎也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如果收費後可能的派遣費價位。

然後也只能說 Uber 真的很會 “研究” 台灣的法律,因為它是與車行合作來提供資訊服務平台,就法律上來說司機還是還是歸屬於車行的管然後派遣費也是繳給車行,這樣都是一切合乎我國法律的。但說現實的是大家都知道車行一定還是要聽 Uber 的話 XD

然後至於我對於 UberTAXI 刷卡會碰到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呼叫小黃是一樣的,因為交通部就是以平台有沒有收錢營利來認定到底是單純只是平台還是它是派遣的關係,然後刷卡的部分對於平台來說又一定會有手續費的問題,但如果收了手續費就算是違法而不收則是刷一筆虧一筆。

所以呼叫小黃的作法是透過跟金流業者合作,讓司機自己去申請成為刷卡的個人特店,所以等於金流沒有過叫車平台是直接進入司機名下的個人特店,所以刷卡手續費還是司機自己承擔,但就沒有法律上的疑慮。

所以拉,就 Uber 的玩法就有兩種,第一種就如同上面的讓司機成為個人特店然後以後乘客在 Uber App 內刷卡直接刷給司機名下。或者是 Uber 直接自己貼錢付全額的刷卡金額給司機。然後這邊一定會有人問說這樣 Uber 賺什麼,請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可以合法收派遣費的車行存在啊,只要車行調高派遣費,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XD

然後就我跟 UberTAXI 司機聊天的結果得到的主觀評論,就是以皇冠來說只要固定有繳月費與符合上述資格的司機 “目前”都是可以免費加入 UberTAXI 的,但司機表示感覺大家意願都不高,認為乘客不會想要用 Uber 搭 TAXI,但是他也坦言說 Uber 的 “無縫接案” 真的很有用,基本上熱門時段都可以一直無縫的接單下去。他認為如果未來能持續有現在的派單量,被抽 10 % 的車資他個人會是可以接受的。但他也坦言目前他需要有兩支手機分別接皇冠與 Uber 的單,然後 Uber 有接案率的問題,所以變成如果他收到路招或是皇冠派的單就一定要先把 Uber 下線不然會影響到接案率。

此外這次下高雄剛好也有搭 Uber,然後也就跟高雄的司機聊了搭乘狀況綜合出以下經驗,高雄的司機表示平均一小時大約只會有 2–3單的生意,而一天跑 10 小時大約是 2200 元的車資收入,而且這已經是有選時段與地區的情況下(但不包含趟次或是其他的額外獎金)。而台北的司機則大約是一天跑10 小時大約是 3500 元的車資收入(同樣不包含趟次或是其他的額外獎金)。所以就有司機說他之前曾經也跑去台北開過,真的好賺非常多但後來考量到高雄有房有朋友所以還是搬回來高雄跑。然後 台中高雄的生意司機都說不能跟台北比,此外我也才知道原來 Uber 在 台中高雄都有一個名為 UIP 的計畫,就是一個月有搭超過一定次數就可以享最低五折的折扣,看來生意真的有很大的差異 XD

至於多元化計程車,我只能說請持續努力阿,上上週就遇到下雨天 Android 版本的突然無法登入但是 iOS 版本正常或是叫車後 Android 版本完全沒資訊但 iOS 正常的狀況 Orz

然後不知道是我不會按還是 iOS 功能沒做完全,我無法在 iOS 版本中看到司機的營業登記證,但我還是要說最近多元化計程車真的有進步,就是司機都還是會打來確認位置,然後車輛有變多且平均來說車輛清潔與舒適度都有比 Uber 好,因為基本上我搭到的都是新車啊啊啊阿!

Uber 之前爭議最大的就是 UberX 是使用自用小客車來違法營運而 UberBlack 雖然使用合法職業駕駛與租賃車但似乎也少了派車單,因此在 4/13 Uber 利用租車配代雇駕駛的方式來將 UberX 與 UberBlack 完全合法化。

但租車配代雇駕駛也讓 Uber 必須有些改變,像是過去是使用時間+里程的方式計費,但是租車配代雇駕駛的法律規定是需要事前在派車單上記載車資,不能用計程或是跳錶的方式收費。因此過去 Uber 就像是小黃一樣雖然可以先預估大約車資但實際金額是下車才知道,而現在則是叫車前就會給一個金額,如果你同意就會是以那金額做付款以符合事前完成議價的規定。

然後就我自己多個不同版本 Uber 軟體的觀察發現,如果用舊版 UI 的介面叫車,輸入起迄點還是會出現預估車資的間距,但真正要按下叫車時的報價就會是那間距的正中間金額,屢試不爽XD

然後也因為新版使用者端目前是看不到加成的倍率(但是司機端還是可以看到),所以就我周圍的朋友來說都覺得很困擾,因為系統只會提示目前有漲價,但你不會知道漲價倍率是多少,所以真的會降低叫車意願。

而今天看到的對使用者來說最惱人的事情應該就是 Uber 為了符合租賃相關的法律所以需要跟使用者要身份證字號紀錄在電子派車單上,這真的是行之有年的法律,不是政府為了搞 Uber 特別用的法律(雖然我們可以討論搭乘計程車不用提供身份證字號但為什麼租車配代雇駕駛就需要身份證字號這樣是不是合理的?)。但這樣只會人使用者流失更快阿。

然後因為目前 Uber 玩法就是跟合作的車行來租車配代雇駕駛,所以當然車子就不會有所謂的個人擁有,都是掛在車行名下。

以下是我問 Uber 司機所得到的將自己車輛掛在車行名下的成本:

  • 靠行領租賃牌 30000 (一次性)
  • 靠行費: 1500–2000 元/月
  • 牌照稅、燃料稅、強制險:2000–3000 元/月
  • 第三人責任保險乘客體傷責任險: 30000 元/年 (這非必要,但如果有跑信用卡機場接送基本上都會保)
  • Uber 抽成:15–25 %/每趟 (有跑才要)
  • 車行 抽成:5–10 %/每趟 (有跑才要)

司機就表示因為每個司機被抽成的比率與車行抽的比率不同,但大約都還是要抓車資的 30 % 會被吃掉,然後上數這些都還不包含車輛的油錢與耗損,所以 Uber 司機不再像過去一樣是以兼差為主,而是成為全職工作。所以為了在同樣時間多賺幾趟,開的比過去快一點、態度漸漸比過去差一點也似乎不意外了,然後聽到更多司機表示只會在有加成的時候出來跑 Uber 的案子,其他時間只跑自己的客源或是車行派的機場接送的單,不然當 Uber 沒有加成時跑很多時候真的不划算。然後因為車子是掛在車行名下,雖然有做動產抵押跟簽切結書,但是當車行倒了還是需要去跑法院才能把車要回來。

多元化計程車,就是交通部想出來要打 Uber 的利器,差異主要在這幾點:

  • 不用漆成黃色、不用車頂燈,感覺比較好看(?)
  • 不再限制車輛款式只能為四門轎式,所以車種變多
  • 車資倍率可以由車行在一定範圍內自訂
  • 司機不得路上攬客,只可以透過網絡或是電話叫車

以外觀來說,多元化計程車就只是把一般車輛的白底黑字車牌換成白底紅字車牌,然後內裝就是要多裝一台計程錶。而多元化的司機跟一般計程車司機也都一樣需要有職業駕駛執照與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

所以可以講白一點就是多元化計程車就是非黃色的計程車然後車種與費率放寬,但光是非黃色這件事情就會讓很多兼差的人有多一點意願來將自己的車輛改成多元化計程車來跑,因為不要忘記多元化計程車還是計程車,所以他是免徵牌照稅與燃料稅的,這對兼差的人來說也會是一大誘因。

然後計程車有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叫做車行與合作社,因為除非你有三年無事故無違反才能申請個人車行,不然你開計程車都是需要靠車行或是合作社,然後車行的特色是車要掛車行名下,但好處是只要不是被警察當場攔下欄的狀況,基本上其他違規雖然錢都還是司機要繳,但是記點是在車行上,所以就不會發生違規太多導致被暫時吊照的況狀。而合作社則是車輛還是在司機名下,所以違規是算司機的,因此司機要馬是要有信心不會被抓到要不然就是真的開車都很小心。

以下是大車隊多元計程車司機分享的成本:

  • 月費:500 元/月 (合作社) 或是 1000 元/月 (車行)
  • 大車隊要求的乘客險:100 元/月
  • 第三人責任保險乘客體傷責任險: 30000 元/年 (這非必要)

對,你可以看到對於司機來說,就算掛牌後不跑每個月的成本才 600 元(保險+靠行)光省下一年 18000 的稅金都划算了。

結論:我自己認為一個服務要能永續經營除了消費者要滿意外,更重要的是勞務的提供者也要有基本的尊嚴才能長久下去。目前聽到 Uber 司機都表示每個月固定支出都是 4000–5000 元的費用,然後每筆都還要被抽 30% 左右的錢,所以過去那種好賺的時代已經不見了。很多都考慮回去開機場接送比較實際一點或是直接換工作。

然後目前多元計程車相對大的阻礙是那台計程錶,因為勢必就是要改裝行車電腦,然後國產車費用大約 8000 元而歐洲車大約 20000 元,然後重點是很醜所以對司機也是一種阻力,不然考照一直都算是很低的門檻。

然後就目前在現實的來說,Uber 車輛已經夠少了但還是比多元計程車來的多,所以就消費者的立場是方便程度。因為最方便的當然是路上攔傳統計程車,但不一定能刷卡或是使用第三方支付。但以叫車來說 Uber 介面真的海放不知道台灣計程車叫車軟體多少年。

以我常去的北投好市多來說,Uber 可以直接設定上車地點為北投好市多,但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台灣大車隊雖然也是可以有 GPS 定位選位置,但是它一定會轉換成地址,而北投好市多的地址跟他實際汽車能進來的車道是完全的不同面。所以叫車後一定要立刻打給司機他說請直接從另外一條巷子進來好市多,不然他如果直接導航到好市多的地址是進不來的。

上述這種狀況在複雜的道路都很容易發生,雖然我都已經會在備註欄寫清楚但是很多計程車司機就是會以地址為準,然後就還是需要電話溝通。這真的是台灣大車隊可以改進的地方阿,讓 GPS 選的時候可以直接帶入 Google 地標,這樣就可以有地標也有地址,讓司機更快速明白位置。

但我自己最近五次搭多元計程車的經驗都是非常好,我覺得可以跟當年的

Uber 做比擬(對,現在的 Uber 服務品質下降很多)。

以下是我最近一次的乘車狀況:

(剛叫車完,手機就響了)

司機: 楊先生你好,我台灣大車隊您本趟的司機,敝姓彭,目前路上有點塞,您大約需要等候五分鐘

我:沒問題

司機:我的車子是銀色 Toyota 休旅車,車號 XXXX,請問你附近有明顯地標嗎?

我:中國信託

司機:好的沒問題,您可以先在室內稍做等候,等我抵達後我會再撥電話給您,那時您再出來就可以了。

(剛上車)

司機:楊先生跟你確認是要到 XX 路嗎?

我:是的

司機:那請問有指定路線或是依照導航走呢?

我:導航就可以

這時候司機是先設定完導航後才按下計程錶

(準備下車)

我:前面巷口方便靠邊停的地方就可以了

司機:好的,請問需要收據嗎?(這時司機已經停好車按下停止計費)

我:需要

司機:你東西有點多,讓我幫你開門

我:謝謝

說實話,這是我遇到態度最好也最客氣的一次,但其他次基本上也都有打電話跟我說車子的顏色與它會晚到,然後也都會詢問路線且沒有什麼繞路狀況。然後目前在試營運,所以車資跟計程車一樣,之後尖峰時間是會變成 1.2 倍的車資,但說實話如果每次乘車體驗都可以維持我這幾次的水準,我是願意多付 20% 來換取這樣的乘車體驗。然後目前遇到的車款也大多是相對安全的車款,像是 Toyota RAV4、Toyota prius、Subaru、Volkswagen。對,我真的超級討厭搭 Wish 與入門款 Altis,因為真的像是在坐船而且真的不安全 XD

Huang-I Yang
Huang-I Yang

Written by Huang-I Yang

Hi, I’m Henry. Mozillian, NISRA, CPRTeam. Personal Tags: Information Security, Fintech, Mobile.

Responses (1)